在司机因素中,激进驾驶行为导致的事故数量最高:包括超速、过快转弯、超车等激进驾驶行为占比达到80%以上;疲劳驾驶为第二大因素,导致的事故占比为15%。
装备盲区也是导致货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:由于大部分车队辅助设备装载率低,驾驶盲区也会导致事故的高发,主要为右侧盲区(占比42%)和倒车盲区(占比32%)。
管理原因:精细化运营体系的缺失
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,精细化运营体系的缺失,是中国公路货运安全风险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,这主要由中国特有的“大而散”的运力结构决定。与美国、日本和欧盟相比,尽管市场总体规模处于第一梯队,但大型货运企业的市场占比仅为5%,行业远未进入规模化、集约化运营阶段,安全管理也较为粗放,主要体现为数据驱动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式不完善,以及安全文化和管理流程建设不到位。
首先是数据的精细化管理缺失,导致过程难追溯、问题难识别,具体包括:
数字化设备的安装与使用率较低,在途过程“黑箱化”,导致风险识别和事故责任归因不准确;
针对不当驾驶行为和驾驶盲区等,缺乏实时监控和辅助干预设备;
缺乏运营分析意识或能力,未将数据资产进行沉淀和有效解读,也未充分应用到日常运营优化中。
其次是企业安全意识薄弱,缺乏完善的文化和流程建设,面临管理低效的困境,具体包括:
不同车队之间安全管理制度差距极大,体现在司机招聘、培训、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步骤上。此外,大型企业通常会基于驾驶行为数据分析对司机进行分级管理,严格推行奖惩机制和辅助培训,增强安全意识和相关技能,从源头上降低事故风险;
车辆空间的不规范使用、不达标的出车检查和不当的车辆养护等也导致了安全事故的高发。包括不断扩大货仓空间而挤占驾驶舱空间,未严格执行标准出车“六检”流程,车辆未能得到及时合规的保养维护等。
3、行业建言
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,是公路货运行业整体走入成熟的标志之一,也是改善货车司机生存状况、企业降本增效的抓手。我们基于前述数据洞察与原因剖析,结合国内外的领先经验,建议企业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提升安全管理水平。
短期建议:借力数字化技术,提升智慧安全管理水平
随着5G带来的互联设备与算力的快速提升,货运企业可通过数据驱动的管理手段有效降低安全事故,比如智能设备和数字化技术可在事前预警,在途主动安全管理和长期运营优化三个环节发挥价值:
在出车前,通过历史数据识别潜在风险因子,评估风险概率,并事先加强司机的安全培训,保证设备的使用率与健康率;
运输过程中,利用监控设备和驾驶辅助系统,实时准确地识别盲区和高危驾驶行为,做到实时干预和预警,将运输过程中的人为风险降到最低;
在日常运营中,基于大数据分析进行复盘调整,结合业务特性改善运营流程,优化安全管理效能。
案例:在利用智能设备和高级算法分析降低事故风险领域,国内的物联网科技行业已取得一定进展。
某国内领先的物流物联网平台服务商,通过设备积累的数据,进行算法建模以预测风险等级,并对高危司机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分级运营服务,从而有效降低事故率。
在这一解决方案的帮助下,某快递快运企业百万公里事故数从2.9降到1.9左右,千公里高风险次数降到行业平均水平的50%以下,实现从被动事故管理向主动事故预防的转型。
在与某保险公司和车队的三方合作案例中,该服务商与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安全数据防控模型,能够更准确地输出风险预警和责任归因,帮助货运公司优化了未来保费支出,并在保证设备正常在线的前提下,帮助保险公司将事故赔付率从项目初始的90%降至60%。
中长期发展:完善精细化运营体系,推进风险管控措施落地
长期来看,车队/货运企业应夯实安全文化的建设,进一步完善精细化管理体系,将全运营流程在线化、可视化、透明化,配合准入标准、培训、考核、激励等多种手段的严格执行,培养“红线文化”,让安全管理意识渗透在精细化运营的每个环节,实现全面的降本增效。
案例:安全水平较高的危化品行业管理经验值得借鉴,某国内领先的危化品货主企业通过与科技商合作开发ADAS风险指数模型,精确追溯事故原因和风险责任,对违规司机采取强制停运、强制培训的措施,建立高危司机“黑名单库”,树立队伍的底线思维,倒逼运输服务方和司机端的安全文化建设。
案例:除了事故风险控制外,完善的精细化运营体系也能有效支持企业实现降本增效,以某全球领先的商用车发动机制造商为例。其旗下的车队管理平台基于车联网设备和企业营运数据,建立完善的车辆档案、营运状况、线路信息和工况的运营管理系统,通过改善司机驾驶习惯、智能调度管理,以及车辆和工况匹配等手段,实现了保费等成本支出的降低,同时提升了设备的有效利用率和周转率。
产业链共赢:加速上下游生态协作,共建行业安全管理体系
从美国、欧盟等市场的发展经验看,公路货运行业整体的安全水平提升,除了车队/货运企业本身的精细化运营外,同样离不开政府/行业协会、货主企业及技术服务商的全面合作和支持。建议生态各相关方以开放的心态通力协作,构建安全高效的政企数据共享机制,不断完善安全监管标准,加强上下游激励互助,合力推动行业的精细管理和效率提升。